无忧书城
返回 无忧书城目录
无忧书城 > 哲学 >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> 前言 爱情的底色是人格

前言 爱情的底色是人格

所属书籍: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

人格是我们的心理面貌

人格是我们的心理面貌,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,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。心理学认为,人格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。这里有两个关键词。

第一个关键词是稳定的行为方式,即跨情景、跨时间的稳定行为,例如,一个外倾型人格者不太可能在十年后变得内向;同样,一个自恋型人格者即使在情景与环境发生变化时,也很难成为一个不自恋的人。当我们说“这件事就像是他做的”“这才是他”时,我们谈的就是性格的稳定性。在亲密关系中,有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“芝麻看绿豆”的缘分背后是彼此的人格的投射。人格具有稳定性,我们常常会惊奇地发现,同一类人喜欢的往往是同一种“款式”的伴侣。

第二个关键词是内部心理过程。发生在人的内心的心理过程往往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但是它们直接影响着人的行动。这些过程中有共性,例如,人类的情绪(焦虑、恐惧等),爱上一个人时的身体反应(紧张、出汗等)。当然,在内部心理过程方面,个体差异也很大。例如,有的人属于“自来熟”,人见人爱,很容易成为众人的焦点,而有的人则比较“慢热”。内部心理过程也是每个人特有的人格密码。

人格既有源自父母遗传的部分,也会受到社会情境、教育环境、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。我们很难断言是什么直接影响了人格,但可以确定地说:人格的形成受到天生的气质、性格、父母的教养方式、教养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,人格是逐渐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。

人格解读的不同维度

对于人格,不同的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解读

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,人的无意识、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大于意识,而且童年的经历直接塑造了个体的人格。

特质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,人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一个位置上,即人格特质的每一个维度,如内倾、外倾,是有连续性的,并非是“有或无”的状态,而是“多或少”的状态。

生物学派的心理学家更看重遗传因素。他们更乐意用先天的遗传特质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。

人本主义学派认为,人的责任感以及自我接纳水平是造成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,因此该学派倡导一个人要成为自己,必须要承担责任,活在当下。

行为主义学派认为,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社会期待的结果。

认知学派则通过个体对信息的加工方式来解释行为的不同,例如,抑郁的人会用悲观的方式看待自己与恋人之间的关系,偏执的人往往对恋人多有猜忌……

因此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人的行为往往是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,人的行为之间并非单一的因果关系。自然,在人格心理学中,没有一种理论是绝对正确的,它们只是为我们理解人格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。

理解人格

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不同学派对同一种心理现象的解释,例如,抑郁。抑郁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体验过的一种情绪。

在弗洛伊德看来,抑郁就是一种自我攻击,“朝自己撒气”,它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。

特质理论关注哪一些人更容易抑郁,认为一个人当前的情绪水平是预测他今后的情绪水平的重要指标。换句话说,通过一个孩子七岁时的抑郁水平,我们可以预测他十七岁时的抑郁水平。

生物学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,有些人可能生来就对抑郁比较敏感,天生就是比较脆弱的人,他们在面临压力的时候比一般人更容易抑郁,而且有这种遗传倾向的人在生活中也经常会体验到抑郁情绪。反过来讲,天生钝感的人往往不是抑郁的易感人群。

人本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家一般认为抑郁可能与内在的自尊相关,一个人只有接纳当下的自己,与自己和解,才能走出抑郁。

行为主义学派认为,导致抑郁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负面经验,即人沉溺于负面的强化物,例如,失败的恋爱、学习上的挫折、交友与职业的不顺利等。这些反馈慢慢造成了习得性无助,这种情绪会泛化到生活的各个角落。

认知学派认为,个体对情境的解释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,直接影响情绪的表达。有的人把控制力不足理解为暂时的困难,而有的人则把它理解成个人能力不足,前者就不像后者那样容易抑郁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过滤机制。容易悲观的人总会用容易导致抑郁的方式解释世界,因此抑郁的人更容易回忆起那些不开心的事。简而言之,人之所以变得抑郁,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容易引发抑郁。

我们看到这些解释时,也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。每个人都要维持自己人格的稳定性与内部过程的一致性,因此我们就会寻找与此一致的解释。

此外,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的最终体现就是人格。不同的文化对个体的人格有不同的影响。我们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,倡导并强调家国情怀。我们认为“一滴水,只有在大海里才不会干”,整体大于部分,集体重于个体。我们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,认为亲密关系便是相互依恋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更多地强调“夫妻同心,其利断金”,强调父母、子女各就其位的家庭秩序。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承载着社会与文化的功能。而个人主义文化更多地强调个体的成就。个人主义文化认为在亲密关系中,界限很重要。这是个人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同表现。

不同的人格在亲密关系中的展示

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是连续谱上的一点,而且不同的人格类型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。尽管如此,人格的分类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。这有点像星座。没有人认为星座能够精准地描述我们每一个人,同样,人格的分类也是如此。在人格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,在正常与异常之间,存在大片的灰色区域,我们多数人的人格都散落在灰色区域之内。

健康的人格是有弹性的,是有韧性的,是能够成长的;而不健康的人格(如反社会型人格)的成长性与改善性颇具争议。

在数十年的围绕情感与亲密关系的咨询中,我也发现:潜藏在行为背后的人格往往在暗中导演着我们的亲密关系,例如,依赖型人格者往往会被控制型人格者吸引,而回避型人格者的最佳搭档可能是问题解决型的人。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。”两性关系中的彼此吸引、相互依恋、难舍难分,甚至相互纠缠的背后都是人格在起作用。

为方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及恋人的人格类型,本书借用了人格心理学中的部分人格类型,它们分别是自恋型人格、表演型人格、偏执型人格、强迫型人格、回避型人格、依赖型人格、边缘型人格、抑郁型人格、反社会型人格。只有从人格层面理解亲密关系,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恋人的行为模式、处事风格、爱情表达方式等。事实上,人格类型的划分也并非绝对,每个人都是几种人格类型的结合体,例如,偏执型人格者身上往往有自恋的一面(表现为自大、自以为是),有时候他们也会出现反社会型人格的特征——对他人的动机与行为的非善意猜测,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与回避型人格者相似的对社会交往的严重回避……我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,或者对你的另一半进行归类,因为任何结论都可能对现有的亲密关系造成伤害。你将从本书中获得人格的概貌,以及如何以人格为通道,理解一类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、情绪状态和相处方式。但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提醒:这本书可能会帮助你辨别“爱情恶魔”,远离“PUA”(情感操控)型恋人。

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断言:“在三十岁时,人格就像铁板一块,完全不会松动。”事实上,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无数次改变命运的机会,这些机会能让我们觉察甚至改变自己的人格。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:“人终其一生都在整合童年时形成的性格。”

好的亲密关系是一种依恋性的联结,是伴侣之间的长期的、持久的相互照料、相互滋养、相互扶持。共同成长让彼此变得更好。爱是疗愈师,也是营养师,如果我们真的能遇到好的爱情,我们就能透过爱的滤镜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好的亲密关系能帮助你把不愉快的过往扔在风中,开启一段令人欣喜的人生之旅。自然,糟糕的亲密关系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、自我功能造成伤害,其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。期待本书可以带给你一双慧眼,让你能够有效地辨别亲密关系中的陷阱,更好地享受爱情的美好,以及更好的彼此。

人格是一面镜子,我们遇到的爱人往往是自我这面镜子的投射,我们选择的恋人反映了我们的需求,以及我们内心的恐惧;“你是谁,你就会遇到谁”,是我们的人格让彼此相互吸引。

两个相爱的人就像两只温柔的刺猬,它们既期待相互靠近又担心被对方伤害。

自恋型人格者只爱自己身上的刺;

表演型人格者的每一根刺上都写满了故事;

偏执型人格者的刺往往尖利却又带伤;

强迫型人格者的刺齐刷刷地排列着,TA追求完美,不允许感情有丝毫的差池;

回避型人格者把TA的刺都藏了起来,你没有机会碰到它们;

依赖型人格者把TA的刺放在恋人的身上,TA希望把自己的刺变成恋人的一部分;

边缘型人格者的刺千奇百怪;

抑郁型人格者的刺上写满了忧伤;

反社会型人格者的每一根刺都很锋利,甚至有毒……

每一种人格都是不一样的风景,我们每个人都是“不一样的烟火”,每一对恋人也都是独特的存在。

当两只刺猬相互靠近时,如何做到“亲密有间”是每一对恋人都需要修习的功课。针对每一种人格类型,本书从案例展示、爱情图式、爱情写真、爱上这只刺猬后的感觉、如何与TA相处等角度展开叙述,有趣、有味、有料。期待你我一起阅读,共同成长!

无忧书城 > 哲学 >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> 前言 爱情的底色是人格

发表评论

2 条评论 发表在" 前言 爱情的底色是人格 "上

2 条评论 发表在" 前言 爱情的底色是人格 "上

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

1苏菲的世界作者:乔斯坦·贾德 2被讨厌的勇气:“自我启发之父”阿德勒的哲学课作者:岸见一郎 / 古贺史健 3如何拥抱一只刺猬作者:段鑫星,李文文,赵亚平 4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5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:罗伯特·戴博德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